天津乡村振兴网 学习园地 红绿双擎——津南区八里台镇西小站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红绿双擎——津南区八里台镇西小站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沿着穿村主干道慢行,一排排温室大棚向远处延伸,另一侧以稻草为主搭建的木质凉亭和微型仓廪,显示着津南区八里台镇西小站村独特的元素——小站稻。绕过路旁蔽日的绿树,一处别致的小庭院映入眼帘,“这里住着一位老太太,早年家境优渥,从北方移居广西桂林养老,但因思乡情切,始终向往北方的田园生活,去年来到西小站村定居。”天津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西小站村驻村第一书记潘晨光告诉中国小康网,这两年不少从西小站村走出去的人陆续返乡安居,一些外来城里人也来到这里定居养老。

是什么,令离家多年的乡贤,告别了“甲天下”的山水,回到家乡呢?仅仅是因为那一抹难舍的“乡愁”?不,是希望,是刻在西小站人骨子里的红色基因和蓬勃发展的农文旅绿色产业所带来的希望。

红色:组织振兴为纲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这是流传在民间的一句顺口溜,却也是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真实写照。

初到西小站村,眼见着水泥铺就的道路平整通达,路两侧不同品种的树木见缝插枝,农家小院和观景木廊沿路而立,废水池变荷塘……可曾经,这个村子是“人心散、产业弱、环境差”的另一幅图景。西小站村的变化,根本在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关键在于有一个好支部,有一批好党员,有一支好队伍。

西小站村的红色教育基地

“镇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和中央组织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关要求,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不放松,持续强化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和轴心作用,真正使之成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潘晨光说,“现在全村党员的党员意识极大地增强,去年在全区星级评定中被评为五星村。”

西小站村去年3月完成换届选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由“90后”李路鑫担任,村“两委”共七人,两人本科学历、一人研究生学历。除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副书记和选调生副书记外,其余5人全部交叉任职。在党总支的带领下,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团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各个组织,齐心协力推动西小站村绿色高质量发展。

“今年初那波来势凶猛的奥密克戎疫情,党员们经受住了考验,”潘晨光说,“党总支带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全员上岗,十几次大筛,没有一人‘掉链子’。”

在2022年初的奥密克戎疫情防控中,西小站村的党员队伍起到了先锋堡垒作用。

近年来,西小站村重点整治人居环境,实施了道路硬化、连通给排水管网、燃气入户、户厕推广等系列工程,目前西小站村污水处理全入管网,自来水、燃气入户覆盖率达到100%,街巷道路硬化率100%,户厕安装率超过90%。村容村貌取得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了处于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区范围内的美丽乡村示范点。还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要求和村庄发展实际,明确了“红色”和“绿色”两条发展主线,推动产业整合,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西小站村状元湖

西小站村的红色基因,传承了数十年。抗战时期,日军严管稻谷运输,西小站村一带的青壮年农民在地下党的组织下,成立了一支通过加重独轮车运输稻谷的“铁驴”运输队。他们在深更半夜时下地抢割稻穗,装进麻包后,就绑在独轮车两边的竹排子上,到附近的万家码头集合,然后一路往南,把粮食运到解放区。“当年,这里的老百姓就是沿着这条路送军粮的。”村党总支书记李路鑫指着脚下的主干道说,“2020年,村里规划整修了这条‘军粮路’,把它作为中小学生的红色教育基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村里会定期组织活动,让孩子们推着独轮车,装上“粮草”,重走军粮路,亲身感受当初革命战争的艰辛,重温军民鱼水情。

西小站村“重走军粮路”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广受好评。

与军粮路同样出名的,是村里的西光剧社。剧社曾在20世纪五十年代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翻天覆地的人》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禾苗壮呀嘿呀哇嘿呀哇,父老那个乡亲呀,嘿呀哇嘿呀哇,拧成了一股绳,嘿呀哇嘿呀哇,全国人民齐努力,实现了中国梦哟嘿……”传唱了数十年的挠秧号子被村民们填上了与时俱进的新唱词,歌唱着美好新生活。剧社还排演了《绣红旗》《东方红》《长征》等多部红色戏剧,如今的西光剧社已经成了西小站村的文化地标。

“西小站村百余年来一直拥有重教、崇文的传统。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里就是津南区有名的‘状元村’,500多户村民每年能有三四十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哪家有孩子考上大学本科了,就可以在大门口墙上悬挂‘状元家庭’的铭牌。”潘晨光说。

“村里对于人才培养、科技兴农一直非常重视,村民也愿意感受新技术带来的新体验。”在西小站风物馆旁的首家天津博物馆数字移动博物馆分馆内,李路鑫边说边带着我们体验5G+VR+AR技术的科技魅力。西小站村还将围绕村史馆、美术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现有载体,主动对接科技元素,打造田园与科技相结合的游览项目,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农村,建设农村,真正实现用科学技术推动乡村振兴。

绿色:产业振兴为领

如果说,西小站人的红色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那么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思路就是印在意识里的。

小站稻,依然是西小站村的主体产业。

潘晨光说:“‘绿色’,就是不断深化以‘小站稻’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在党总支的带领下,西小站村做强村农业合作社,将村民承包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整体对外发包,推动规模种植、精品种植,村里种植的津稻919品种亩均产值达到4700元。他们还推动与津南区农业龙头企业金谷集团合作,强化国企的担当责任,投资3000万元,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建设成了80个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拉动农户进入产业链条,增加工资性收入。“目前大棚已经完成主体施工,五月份即可投入生产。”潘晨光说。

除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游外,在军粮路北侧还有15亩实验田,叫海尔智慧生态农庄。走进农庄,一陇陇的黄土地上,茄子、南瓜、辣椒等蔬菜已经“迫不及待”地冒出了头,“再过段时间,这里就全被绿色覆盖了。”潘晨光说。农庄实现了全绿色智能化管理,可以做到实时监控、自动灌溉、盐碱度温度湿度实时反馈等,目前以租赁的形式面向全市开放。“基本都租满了。”说到农庄喜人的发展情况,潘晨光欣喜地讲,“村里上了岁数的群众在外就业困难,现在在农庄里帮种,干上了他们最拿手的活儿,每月可增收3000多元。”

西小站村的智慧生态农庄里,各种蔬果已经冒出嫩芽。

西小站村拥有140多亩的“百谷园”、近300亩的“小站稻田”、特色大棚等生态旅游项目,既可进行农业科普,又可进行生态采摘,同时依托农田区域、乡村体验、艺术活动等载体,陆续推出全时全季旅游节庆活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转型提升和创意融合,打造全年旅游目的地。“送军粮”教育活动自去年5月份运营以来,共接待学访活动11000余人,村集体收入25万余元,另外,带动10余户村民开发了民宿、乡宴等项目,已经运营的户均每月增收近8000元。此外,村内还吸引了掐丝珐琅、观照轩、大漆葫芦等村内外传统文化传承人前来支持农旅融合乡村振兴项目。同时还带动周边南义葡萄、北中塘西红柿、小黄庄信鸽等特色产业发展,打破村域边界,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连点成片,抱团推动乡村振兴。

西小站村引进的津门子淋工作室的非遗作品——大漆葫芦。

在津门子淋工作室,非遗竹制大漆鱼竿第三代传承人、66岁的赵景山带着女儿女婿一起精心制作着他们久负盛名的大漆作品。竹制大漆鱼竿是非遗项目,国内做漆器的很多,但是做大漆制品的匠人非常少,有史料记载的传承已有6000多年。随着国家对非遗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大漆制作的爱好者也多了起来。第四代传承人赵秀瑾说:“我们打算把漆器的活交给村民去做,自产自销,让他们可以自给自足,用手艺去挣钱。”

非遗大漆第三代传承人、66岁的赵景山。

“西小站村历史文化资源优越,我们打破了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壁垒,推动农旅联合,形成以小站稻为主导的农旅文化产业振兴之路,并通过‘以文化乡’乡村发展项目,吸引传统文化资源入驻,不仅为西小站村增光添彩,更有助于发扬传统文化,增加村民收入,加速乡村振兴。”李路鑫说。

西小站人,正在通过“党支部+”产业的模式,依托都市型农业为支柱产业,通过大力发展乡土文化衍生产业,推动农创、文创双发展,以展示乡土技艺串联各产业业态,构建乡土文化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逆向发展,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红色基因整合绿色发展,筑就了西小站村的金色高质量发展路。

撰文 摄影 摄像/吉宝刚

指导单位/天津市委网信办

联合报道/天津市农业农村委

津南区委宣传部

津南区委网信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津乡村振兴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jxczx.cn/archives/1130

作者: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返回顶部